06年贵州洞穴发现两台美国发电机持续发电80年至今仍正常工作
来源:江南电竞app测评    发布时间:2024-05-28 04:29:53

  2006年的某一天,一群游客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天门河水电厂,他们大都是年轻人,举着数码相机好奇地东张西望。“这里可真有年代感呀,”一位游客感慨地说。

  “ General Electric!通用公司!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发电机了!”

  没错,这群游客来到的地方是修建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个水电厂,这个水电厂中的发电机是从美国通用公司采购而来。

  1937年底,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被日本侵略者侵占,随后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为保障长期抗战的需要,许多兵工厂也随着政府向西南迁移。

  1938年春,广东石林兵工厂奉命迁移到广西融县,随后不久再次转移,来到贵州桐梓县城郊傅家龙洞。

  为了供应前线的武器,兵工厂搭建起了简陋的临时厂房坚持武器生产。后来又有几家兵工厂前来此地,上级将它们合并成了41兵工厂。

  1940年8月,41兵工厂开始投入生产,这家兵工厂主要制造的武器是捷克式轻机枪和中正式步枪。

  兵工厂其实是在一边修建一边生产,一直到1942年7月,在山洞中的兵工厂才彻底完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兵工厂的厂长钟道昌与兵工总署的俞大维商量后决定:修建一座电厂。

  他们计划利用天门河的水利资源来修建一座水电厂,水电厂的地址就选在娄山关镇独石村上天门洞西侧。

  修建水电厂并非易事,为了顺利完成这一工作,他们特地聘请了陈祖东来担任总工程师。

  陈祖东是浙江湖州人,又名陈华夫,是陈果夫和陈立夫的堂兄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陈祖东担任这个总工程师,不但要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修建,还要负责机器的购置和安装。在战争时期,他承担着比平时更为重大的责任。

  陈祖东应邀来到41兵工厂,担任了动力处处长,开始全面主持建设天门河水电厂的工作。

  陈祖东联系了不少自己的老同学和老朋友,当时参与设计的还有别的五所著名院校。

  在水电厂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它的发电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设计专家们所必须面对的,那就是兵工厂的安全问题。

  谁都知道在战争中武器的重要性,所以断粮草,毁军火等方法,是战争中非常常见用于削弱对方战斗力的手段。

  彼时,日本军队有着更好的空中打击能力,为了摧毁中国一切武装能力,他们必然会对中国的兵工厂实施轰炸。

  虽然很多兵工厂大都迁往山区,利用地形掩护自己,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空中轰炸的问题。

  1939年12月,日本军队就曾经对迁移到安化烟溪的第十一兵工厂进行轰炸。

  就在日军狂轰滥炸时,一些士兵和工人跑到了防空洞中,但是有两处防空洞的入口被炸塌,有的人因此活活窒息而亡。

  没过几天,日军再次派出九架轰炸机轰炸这一区域,给第十一兵工厂带来惨重损失,后来不得不全部迁出安化烟溪。

  所以在设计天门河水电厂时,人们必须有效利用当地地形来尽量保护水电厂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掩盖这个水电厂,他们在周边区域仿照西湖的格局修建了一些景观,例如湖心亭、望湖亭、三潭映月等等。

  在这个水电厂中,主电机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尽量隐蔽重点,人们想方设法地利用天然地理优势,修建出地下室,然后将这里作为主电机房。

  主电机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料,天门山水电站是全中国最早的溶洞水电站,也是整个贵州的第一所水电站。

  1939年3月,天门山水电站正式动工,当时一共有8家公司,参与了水电站的建设,1941年春末夏初,各项土建工程一一完成交工。

  土建工程完工之后,水电站还异常工作,它还缺少最核心的发电机和水轮机。

  当时国内是无法生产适用的发电机的,这里所使用的两台发电机都是从美国奇异(通用)公司采购的。

  这两台发电机都是奇异公司1942年的产品,型号相同,都是封闭型散式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其功率为2×288千瓦。

  水轮机则为美国勒菲尔公司制造,为中型法兰西斯立式,此外还带有伍德华式油压机,两部自动手动HR卧式缸立调速机。

  尽管在美国的帮助下买到了发电机和水轮机,但是这些设备加起来的重量达到了100多吨,它们的运输又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里就必须提到太平洋战争与驼峰航线艘军舰,连续两次偷袭美军位于珍珠港的军事基地。

  这一袭击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除了大量的飞机、战舰被击毁,美国军队的人员受伤或死亡达到了3000多人。

  日军加大了对重庆国民政府的攻击,为了切断援华物资的交通线路,他们频繁轰炸香港和仰光,香港和缅甸相继沦陷。

  大批援华物资无法顺利进入中国,其中也包括天门山水电厂所急需的发电机和水轮机。

  这种严峻的情况不仅仅极度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于整个亚洲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也带来极大的障碍。

  为了保证军备物资的运输,中国和美国联合开辟了一条新的国际运输线路,这条航线穿越印度,缅甸和中国,那就是在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二战期间驼峰航线为击败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航线万吨,总计飞行时间共约150万小时。

  许多年轻的美国飞行员,在这条天险航路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由于地势陡峭,飞机失事后无法实施救援,人们甚至无法为他们收尸。

  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仅仅留下了在纪念碑上的名字,他们值得人们永久铭记在心。

  驼峰航线在世界战争空运史上占据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运输时间持续最长,自然条件最为险恶,中美两国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空运航线。

  当时日军对中国重重封锁,如果没办法得到援助物资,那么中国战场上的军民将遭遇更沉重的损失。

  为修建天门山水电厂而从美国采购的发电机和水轮机,也是通过驼峰航线送到国内。

  这些机器设备的总重量达到了100多吨,即便是空运也是极大的难题,这批设备由美国方拆散后运输到印度的加尔格达,再送到中国。

  为了尽快将这批设备运到桐梓,当时的兵工署长俞大维、副署长杨继增,先后出面与驻印美军空运部协商。

  就连陈祖东也曾经两次前往印度沟通相关的运输事宜,终于这些珍贵的设备通过驼峰航线空运到了昆明,然后在昆明转用汽车运输送到了桐梓。

  虽然此时用几句话就描述了这一运送过程,但实际上这批设备在运输的时候经历了许多周折。

  设备中的主要部件大都非常沉重,仅仅是电机芯就重达三吨,这是当时驼峰航线单体空运重量的最高记录。

  要驾驶飞机穿越驼峰航线很危险,这条航线上地势不明,气候恶劣,再加上当时运输机的装载能力非常有限。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要将这么多的设备运到昆明很有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是机毁人亡。

  运输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装载在运输机上的机器部件能够顺利送到昆明,当时担任美军机场主管的卡尔德少将还亲自进行了押运。

  天门河水电厂的建造主要是为41兵工厂提供动力,是为了在抗日战争中向前线的将士们输送更多的武器。

  在中国漫长的抗日战争乃至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像天门河水电厂这样的建筑多不胜数。

  在发电机和水轮机安装好后,天门河水电厂便投入运转,从1945年开始正式发电。

  这个水电厂输送的电力,确保了兵工厂每天可以生产出200多支步枪和接近100支捷克式轻机枪。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公开宣布投降,残酷的侵略者在全国军民的努力下终于被逐出国门。

  1946年,陈祖东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当时的杂志上,详细的介绍了天门河水电厂的设计建造全过程,他还在这篇文章中对美国的帮助表示出由衷的谢意。

  据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被软禁期间,曾经在天门山水电厂生活过两年,这里也是他们在大陆时最后的软禁地。

  解放战争期间,贵州省政府接管了天门河发电厂,此时的发电厂不再为军工生产提供电力,而改为县城提供照明。

  但是水电厂的工人以及护厂队坚决保护水电厂,他们组织起来日夜守护着,水电厂终于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1949年底,人民政府决定将天门河水电厂交给遵义铁合金厂桐梓冶炼分厂使用,水电厂所产生的电力主要供给冶炼分厂生产所用,此后天门河水电厂一直在发电。

  在此后一年内,发电厂出现一些问题,由于管理失控与操作不当,机组有必要进行大修检。

  从1953年2月18日开始,水电厂停产了25天,进行了全面的检修与维护。

  它承载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战争时期成为动力生产厂,战争结束后,则成为历史的见证,告诫着人们: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在天门河水电厂机房的石壁上,有一块大大的石碑,那是水电厂的建厂碑记,短短的文字记述了天门河水电厂的建造过程,其中就包括机器组件的购买运输和安装过程。

  在石壁下端,有一只精心雕琢的龙头,其寓意为当地“冬水向西流,飞剑斩龙头”的典故。

  在水电厂地下机房的门楣上,依次刻着5个图案,那就是当年曾经参加过水电厂设计的五所院校的校徽,校徽下面还篆刻着学校的名称。

  在主电机房的入口处,就是当年以人工开凿的石拱券门,门上写着“入天门而夺天工”这几个字,这是当年的元老陈立夫亲手所书。

  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修建天门河水电厂的人力物力极其有限,为完成修建,无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心血。

  它凝聚着当时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智慧和心血,现在对于研究历史和上世纪30年代的水电建设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参与设计的知识分子们,还有无数桐梓本地的劳工,也为天门河水电厂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担任总工程师的陈祖东修建水电厂时日夜与这些工人们在一起,他深深为这些工人们坚毅的精神所感动。

  为此陈祖东特意写下了一首《石工歌》,就篆刻在堤坝一端竖立着的水泥纪念塔上。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水电厂必须要保密、防空,所以总体是依山而建,主体工程全部都位于人工开凿出来的隧道内,这样一个发电厂的文物价值远超其送电价值。

  一直到2002年的时候,天门河发电厂的建筑物和机电设施都还基本完好,而且发电机运行正常,每年可以发电约270千瓦时。

  除了为冶炼厂提供生产用电天门和发电厂,还为附近4个村3000多户农户提供照明用电。

  2006年,天门河水电厂被贵州省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后来这里停止供电,整体作为文物留存下来,这一个地区也被称作“天门河水电厂旧址”。

  1999年,远在美国的生产厂商,在得知此处有两台1942年的发电机仍在运转后,曾经表示愿意出200万美元将其回购作为企业文化象征。

  桐梓县政府婉拒了这一请求,因为这两台发动机将作为水电厂的一部分留在原址,这也成为人类对历史和战争的纪念,2008年5月新的天门河水电站重新成立。

  现在天门河水电厂旧址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来到贵州桐梓的人们都会到这里去游览一番。

  他们惊叹于前人的辛劳与智慧,对于那两台发电80年的发电机,更是赞叹不已。

  从照片来看,这些发动机虽然已经有了年龄的痕迹,但是其外观几乎完好无损,铭牌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尽管天门河水电厂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它仍旧是那段历史的纪念,我们因它得以亲眼见到前人的贡献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