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竞app测评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CAC2021 产业专题】能源互联系统的优化控制与安全运作 集结完毕!

发布时间:2024-06-27 13:55:56来源:新闻资讯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将于2022年5月13-15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近70个专题论坛,涵盖航天、类脑智能、军事智能、认知计算等多个热点方向!

  产业专题——能源互联系统的优化控制与安全运作,集结完毕,将于5月15日召开!精彩报告,敬请期待!

  当前,世界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与能源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信息科技决定能源未来,信息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未来能源发展不取决于对资源的占有,而取决于信息能源科技的突破。未来不是单一的能源系统,而应该是信息能源深度耦合下的大规模能源互联系统。在此背景下,能源与信息的广泛深层次地融合与互联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并有望催生新型能源利用体系,以带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转型、促进社会进步。本专题面向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重大需求,着重关注能源互联系统的建模、分析、协同优化运行和自适应控制等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最新进展。

  仿真技术是实现综合能源系统可观、可测、可控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在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优化中广泛采用。鉴于目前综合能源的应用规模较小,动态安全性问题不突出,实际应用以稳态仿真为主,包括能量流分析、生产模拟等。报告介绍了能量流分析、生产模拟的主要设备模型、计算方式和应用场景,以及电科院所开发的综合能源仿真分析软件(IESAS),并以新能源制氢及输氢规划、新能源制甲醇、跨境能源优化三个案例说明了综合能源仿真及优化分析过程。最后展望仿真技术助推综合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更好应用的前景。

  李亚楼,全国短路电流计算标委会秘书长,中电联电力先进计算标委会委员,新疆电力系统全过程仿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和控制技术探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自然基金重大集成项目1项,国家电网科技攻关团队“直流电网构建与运行控制”带头人,为主负责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装置(ADPSS)、综合能源仿真分析平台(IESAS)的设计与开发。已发表论文106篇,专著6部。200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次,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各1次,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10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碳替代,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三大努力方向。但目前这些减碳技术尚不成熟,如何突破成本高、能耗高等关键技术瓶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材料与制造是基石。在本报告中,将探讨显着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比例、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所需的材料与制造技术方面的创新需求。

  钟大龙,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的领军专家。近两年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主持一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氢能技术”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在先进制造和材料技术领域拥有超过 20 年的工作经验。在 2018 年 1 月加入低碳院 之前,他在通用电气( GE) 全球研发中心先后担任主任研究员、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员。他申请了47 项专利并发表了 33篇同行评审过的国际期刊论文。应邀出席欧亚经济论坛能源分论坛、可持续城市发展国际论坛等多个国际会议和论坛。

  电力电子接口电源大范围的使用在电力系统中,如各类新能源发电、储能、直流输电等,深刻改变了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使得传统的建模、稳定和操控方法面临巨大挑战。模型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它反应了建模者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程度,针对不同问题应该建立不同模型。

  报告首先面向高比例电力电子接口电源电力系统的稳定分析和动态控制需求,从研究目标(认知/评价)、稳定形态和时间尺度三个维度梳理当前建模方法,分析已有模型/建模方法存在的不足;其次,针对动态稳定评价需求,提出适用于RMS和EMT动态仿真评估的电力电子接口电源建模思路;最后,针对机理认知需求,提出适用于大扰动稳定机理解析分析的电力电子接口电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响应的暂态致稳操控方法。通过仿真案例分析对上述建模方法和模型进行了验证。

  耿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IEEE Fellow、IET Fellow。2008年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2008.10-2010.5,在加拿大Ryerso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6至今,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新能源与多能源系统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大集成项目课题、重点,国网/南网等企业项目多项;出版科学著作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担任IEEE Trans. on Sustainable Energy等3个IEEE汇刊、Control Engineer Practice期刊编委,IEC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等。

  刘帅,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齐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泉城“5150”引才倍增计划创业人才。研究方向包括综合能源系统,智能电网,故障诊断,信号处理,数据分析,分布式优化,智能控制,最优估计等。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是其中的三项核心任务。但是,无论是大电网、区域电网、还是综合能源系统,随着新能源电力比例的逐步的提升,其安全稳定运行均会受一定的影响,而配置特殊的比例的储能是提升系统安全性和整体性能的重要措施。报告对储能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现在的状况进行了概述,针对三种新型储能装置及系统介绍了工作原理及控制任务,分析了独立储能系统、储能-电源联合系统等面临的控制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结合团队承担的科研任务,提出了实际应用中的工程问题。

  房方,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电站能量传递转化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ET国际特许工程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国电力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能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与系统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项成果在电力行业推广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担任《IET Cyber-Physical Systems: Theory & Application》编辑、《分布式能源》、《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等编委,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海上风电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智能发电专委会委员,IEEE工业电子协会工业信息物理系统委员会委员。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综合能源系统的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在综合能源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规划、预测和保护等领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综合能源系统的隐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缺少能够完全满足综合能源系统多种研究需求的开源检测系统,因此亟需提出一个能够为各类研究提供测试开发的公开的综合能源标准检测系统平台。报告首先是根据不同的能源特性划分出了8种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而后通过区域子网选取,建立考虑系统经济性、可靠性、可控性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最终构建了包含8大区域,共1032节点的大规模综合能源开源仿真测试平台,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

  孙秋野,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IET Fellow,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秘书长、CCDC组委会常设副主席、2020年CCC组委会主席等。兼任《IEEE TNNLS》、《IET CPS:T&A》、《Int. Trans. Electr. Energ. Syst.》、《自动化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编委。作为前三完成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产学研创新促进奖等重要奖项十余项。

  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抓紧时间注册CAC2021,让我们5月相约北京,不见不散!

  2022“CAA云讲座” 期待有你 全景CAC2021,你想了解的内容都在这里! 定了!跨年贺会庆,春暖花开再相聚 中国自动化学会六十周年纪念画册重磅发布! 关于征集自动化、信息及智能科学领域科普成果的通知